巴黎奥运会大幕拉开,中国队在射击、跳水等项目上战果赫赫,为后续比赛扎实奠基。在羽毛球、游泳、柔道等项目中,同样秀出了“肌肉”,展示了竞争力和拼搏精神。不过,有两点需要“科普”,一是看比赛并非只看开幕式。二是奥运会究竟是“业余原则”还是专业竞技。
“宏大开幕”与“针尖十环”
国际奥委会发言人亚当斯说:巴黎开幕式肯定会惊掉你们的下巴,原谅我的用词,但它真的太神奇了。
的确,说开幕式是五光十色的视觉盛宴不会有人否认。以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为背景的城市空间的首次利用,神秘的蒙面火炬手究竟何许人也,齐达内的广告隐喻与影响力,尤其是席琳·迪翁的《爱的颂歌》——自2022年宣布患上僵人综合征后,这是她的首次公开表演;巴黎大皇宫屋顶响遏行云的《马赛曲》,木筏上的和平颂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米洛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002918)》的梦幻迎接……分分秒秒显示着本届奥运开幕式独特的“法式魅惑”。
需要提醒的是,开幕式只是奥运会的组成部分,而奥运文化的实质部分仍然是竞技项目。例如,新增项目滑板、冲浪、霹雳舞、竞技攀岩的观赏点即竞技魅力——直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和参与者,更融入城市生活,体现出奥运会在设项上的创新和包容性;再如运动员男女比例各半,混合项目的数量达到22项,比东京奥运会多了4项,体现出对性别平等的倡导;中国代表团42位奥运冠军参加了236个小项的比赛看点何在,需重点予以普及。
一言以蔽之,对于竞技项目的熟悉程度与审美欣赏力的高度,决定了“奥运文化”普及的广度与深度。
从竞技项目上说,2024年7月27日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赛,黄雨婷/盛李豪以16∶12战胜韩国1队,夺得本届奥运会首金,连续两届奥运会拿到该项目金牌,可圈可点,可喜可贺。需要普及的“点”在于:金牌赛规则与资格赛不同,男女选手每轮各打1枪,环数相加,环数高者得2分,低的不得分,打平各拿1分。最后比较总分,先到或超过16分的获胜。该项目靶纸的10环仅有0.5毫米,即一般水性笔的笔尖大小,整个靶纸也仅为80mm×80mm。更为关键的是最后的决战,一般说来,两队比分之接近,常常要到最后一枪才见分晓,绝大部分射击项目皆是如此——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美国选手埃蒙斯前9枪领先对手高达3环,最后一枪能打出一个很普通的成绩就是冠军,而他却鬼使神差地一枪打在别人的靶位上,最终中国选手贾占波神奇夺冠。4年后北京奥运会决赛,又是最后一枪,他领先了3.3环,结果又是只打出4.4环,中国选手邱健夺魁。而这次决赛,黄雨婷/盛李豪的第13轮,韩国队发挥非常出色,2人均打出10.7环,以21.4环对20.7环再追2分,以12∶14仅落后2分。关键的第14轮,黄雨婷打出了10.8环,盛李豪打出10.7环, 21.5环对21.1环,再拿2分,以总分16∶12战胜韩国队。很难设想,最后一枪任何一位选手如若偶然失误,会出现什么后果。
一句话,开幕式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不拘一格,项目本身却是严谨到一丝不苟、滴水不漏每每令人提心吊胆,因为前者是艺术,而后者是科学兼艺术。
“业余原则”与“横空爆冷”
有人说,“奥运会是业余性质的群众体育,不像足球世界杯,都是明星云集的专业队”。答曰非也。
奥运会由“业余选手方可参加”演变而来,但今天并非群众体育,虽然仍与群众体育密切相关,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性质已是全球性的顶级竞技体育盛事,代表了体育运动的最高成就,而不是侧重于普通民众的健身活动和普及性运动项目。换而言之,其核心在于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和国际间的体育交流,而群众体育更侧重于提高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忆往昔,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的确说过奥运会应该是业余选手的舞台,他认为体育应该远离物质利益的诱惑,保持荣誉感和体育精神。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宪章白纸黑字:“凡职业运动员,除击剑外,不得参加其他奥林匹克比赛项目”。
然而,这一规定逐渐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理想化,因为体育职业化已经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运会对于参与者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每一次变革都是奥运会对现实条件的适应和回应,有高标准的“报名资格”为证。现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职业、业余选手共同竞技的最高舞台,而其背后的奥林匹克精神,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例如“三大球”之一的篮球,1989年之前,奥运篮球赛主要由业余球员参加。然而,自1989年起,国际篮联允许职业球员参赛。于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男篮由“飞人”乔丹和“魔术师”约翰逊领衔步入赛场,众多NBA球员群星闪耀,增加了观赏性,也促进了篮球的全球化、职业化发展。
以此次乒乓球混双为例。从“专业”的角度考察,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赛绝对是“世界最高级别”,世锦赛、世界杯的“含金量”远远不及奥运会。无奈27日开赛伊始,就“冷门劲爆”,口口声声要战胜中国队,也的确不无争金实力,日本组合张本智和与早田希娜,作为二号种子,首轮比赛中1∶4爆冷出局,输给了朝鲜组合李正植与金琴英。不仅日本教练看得无话可说,我方参赛选手孙颖莎、王楚钦组合也几乎“惊掉下巴”,至少,决赛不必“备课”早田组合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夺冠的心理压力。日本人是东京奥运会混双金牌得主——这是许多年来外国选手从中国人手里抢走的为数寥寥的荣誉。“保住金牌”四个字压力山大,可以说是超出一般人想象。张本智和在赛前采访中信心满满,动力变成了压力。于是,紧张和急躁,尤其是在输掉首局后,失误不断,关键分咬不下来,而朝鲜观众的加油导致选手越战越勇。其次,轻敌导致准备不足。张本智和与早田希娜抽到了好签位,打到决赛可视同为“砍瓜切菜”,没能充分重视对手,导致情况突发而措手不及。朝鲜选手李正植、金琴英发挥奇佳,关键局中以15∶13和12∶10连胜。李正植两面反胶,反手大角度暴撕斜线相当犀利。金琴英护台能力超群,加上左手反手长胶,在降速变节奏、颠倒旋转及控制落点方面表现出色。第三是训练的针对性。“神秘之师”朝鲜运动员很少参加国际比赛,实力难断,赛前完全可能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训练,并在战术布置上做了充分准备,日本组合未能完全摸清对手的打法和习惯,突然遭遇“冷拳”难免惊慌失措。
体育竞技就是这样,新情况屡屡出现。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标志着奥运文化的复兴。延续至今的奥运竞技文化博大精深,巴黎奥运会落幕之际,当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
!